毫無疑問,中國社會在形態上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無論是網民數量還是網絡經濟發展的速度,均堪稱世界第一🚕。而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先後8次提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並且提出了“互聯網+”這個新概念後🙏🏼,更是每天引來上百萬網民的點贊◾️。可以說,“互聯網+”在中國的迅猛發展,不但提升了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的層次,也給每一個人帶來了機遇、希望與挑戰👳🏿。那麽對於中國教育領域👩🦼➡️,“互聯網+”又意味著什麽呢🦫?那就是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於信息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
互聯網+課程,不僅僅產生網絡課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學校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是因為具有海量資源的互聯網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課程內容藝術化、生活化也變成現實🕘。記得互聯網尚未發達之時,筆者執教葉聖陶先生《景泰藍的製作》一文,覺得要講清景泰藍的製作程序那簡直難如登天,筆者唇幹舌躁地描摹景泰藍的模樣🍺,說明每道製作工序,聽課的老師說不像語文課👨🎨,到像工藝製作課,學生卻始終如墜十裏雲霧,糊塗一片。如今,互聯網上有的是圖文並茂的景泰藍製作流程,更有大量景泰藍實物彩照🏝🔏,還有CCTV10精心製作的《手藝Ⅱ——景泰之藍》🧫,教師甚至可以不發一言,學生對景泰藍的方方面面就能了如指掌。通過互聯網🔪,學生獲得的知識之豐富和先進🚵🏿♀️,完全可能超越作者。除了對必修課程內容的創新,在互聯網的支持下🍄🟫,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也變得天寬地廣,越來越多的學校能夠開設出上百門的特色校本選修課程,諸多從前想都不敢想的課程如今都成為了現實。
互聯網+教學✊🏽♝,形成了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學素養,而且,更令人興奮的是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先學後教為特征的“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同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於形式,通過互聯網,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製。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與同伴溝通,與老師交流👨🏻🍳。在互聯網天地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了最高限度,教師通過移動終端,能即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同時💅,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實施興趣的激發🪙,進行思維的引領⛓。由於隨時可以通過互聯網將教學的觸角伸向任何一個領域的任何一個角落,甚至可以與遠在千裏之外的各行各業的名家能手進行即時視頻聊天,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得更為自如,手段更為豐富。當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獲得他們想要的知識🧑🤝🧑,能夠見到自己仰慕的人物,能夠通過形象的畫面和聲音解開心中的各種疑惑,可以想象他們對於這一學科的喜愛將是無以復加的。
互聯網+學習🤽🏻♀️,創造了如今十分紅火的移動學習💴,但它絕對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即時隨地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通過互聯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學習的需求與價值,尋找到不需要死記硬背的高效學習方式,尋找到可以解開他諸多學習疑惑的答案。研究性學習倡導多年🪧,一直沒能在中小學真正得以應用和推廣,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受製於研究的指導者、研究的場地🍬、研究的資源🦵🏼😽、研究的財力物力等等💁🏻♀️,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這些問題基本都能迎刃而解。在網絡的天地間,學生對於研究對象可以輕松地進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觀察,可以對相識與陌生的人群作大規模的調研,甚至可以進行虛擬的科學實驗。當互聯網技術成為學生手中的利器,學生才能真正確立主體地位👷♀️,擺脫學習的被動感🧛🏽♂️,自主學習才能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大多數中小學生都將有能力在互聯網世界中探索知識,發現問題🧑🏿🎓,尋找解決的途徑。互聯網+學習,對於教師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教師遠程培訓的興起完全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互聯網世界裏變得現實,對於多數使用互聯網的教師來說,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經擁有的知識,是以這樣的速度在銳減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互聯網不但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同樣也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師的權威俯視學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成為學生的合作夥伴與他們共同進行探究式學習🧕🏻。
互聯網+評價,這就是另一個熱詞“網評”🥐👂,在教育領域裏🌶🦥,網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給教師的教育教學打分,教師通過網絡途徑給教育行政部門及領導打分🤷🏽♂️,而行政機構也通過網絡大數據對不同的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及時進行相應的評價與監控,確保每個學校👷🏼♂️、教師都能獲得良性發展。換句話說,在“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裏的每個人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而社會各階層也將更容易通過網絡介入對教育的評價🕶。此外,互聯網+評價改變的不僅僅是上述評價的方式,更大的變化還有評價的內容或標準🧑🏻🦽➡️。例如傳統教育教學體製下,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基本由學生的成績來體現,而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的信息組織與整合、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教師積累的經驗通過互聯網獲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將成為教師考評的重要指標。
總之,當“互聯網+”第一次納入國家經濟的頂層設計🟥,就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正式到來,教育只有順應這一時代的需求持續不斷地進行革命性的創造變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面對“互聯網+”時代給出的新機遇新挑戰🫀,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堅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會神,鍥而不舍👮🏿,全力打造出領先於世界水平的“網絡新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